依賴外部反饋:孩子會在行動前先看父母臉色
削弱試錯勇氣:孩子自主嘗試意愿下降
形成固化錯誤認知:我就是這般粗心,做錯也很正常
事實上,孩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練習。低年級的孩子,因為本身感統不協調、認知水平等因素,很難避免一些低級的問題出現。
過度糾錯是一種負面關注,是一種“缺陷視角”,將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不足上,就像用紅筆在紙上圈出每一個錯誤,最終在孩子心里刻下“我寫不好”的自我認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糾正的能力。有的事情孩子一開始確實做錯了、做不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可以改正自己的問題。如果大人總是介入孩子自我糾正的過程,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因為他們一直在接受現成答案和指導。
總是在小事上糾正孩子,反而可能讓缺點固化為難以改變的模式。同理,當我們持續關注優點時,優點也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拿練字來說,如果你說:“這一豎寫得真直,這個捺筆很有力度”,通過捕捉并強化每一個細微的進步,就會指引孩子朝著“我可以寫得更好”的方向前進。這是一種積極的、正面關注,大腦會對被關注的部分產生強化反應,通過這樣持續地發現和強化優點,孩子會逐漸把每個筆畫都寫好。
網上曾經有篇帖子,一位博主在飯店吃飯,剛好看到旁邊有位媽媽不停嘮叨年輕的女兒:“你口紅顏色太深了!你這樣打扮好看嗎?”“你口紅不好看,耳環太大了!”“你口紅太深了!你問問大家這樣穿好看嗎?”“你口紅能擦掉嗎?你這種打扮好像變態,心理有問題一樣!”
面對母親無休止的挑剔,女孩崩潰地從包里掏出化妝品往臉上涂抹。目睹女兒瘋狂舉動,媽媽的反應卻是:“你真的是瘋了,我就說你精神不正常……”被父母無休止地糾錯、挑剔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往往積壓著無法言說的絕望。這種絕望不會消失,只會在某個臨界點爆發。
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最初往往來源于父母的反饋。如果家長經常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批評、否定孩子,就是在不斷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你不行,你不好。”
孩子也開始相信:“我做什么都是錯的。”“別人都比我強。”“我不值得被喜歡。”長期處于這種心理狀態的孩子,很容易發展成低自尊人格——他們習慣自我否定,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心態會讓他們陷入持續的焦慮和痛苦。
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孩子有一段天真爛漫的時光——他們像小尾巴一樣黏著父母,眼睛里閃著崇拜的光,小嘴里總有說不完的童言童語。
那時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可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開始變得沉默,不再分享心事。這種沉默,看似是成長的必然,實則是無數次失望累積的結果。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往往會站在一種絕對正確的立場,不斷地提醒孩子的問題和毛病,費盡唇舌就為了說服孩子要聽話、要好好學習。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在交流中總是被對方不斷糾正、指責,那么傾訴的欲望就會逐漸消失,長此以往,親子關系的和諧就被耗盡了。
親子之間的溝通從來不是一場辯論賽,不需要決出勝負。當孩子鼓起勇氣開口時,他們期待的從來不是評判和說教,而是被理解、被接納的溫暖。
所有孩子都需要關注,這種關注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不同的生命狀態——當鏡中反射的是挑剔與指責,孩子就會蜷縮成怯懦的影子;當鏡中充滿欣賞與鼓勵,孩子就能舒展成自信的模樣。
那些成長路上的小錯誤,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可愛嘗試。允許犯錯,孩子才能學會擔當;給予寬容,孩子才會懂得自愛。這世上從沒有完美的孩子,但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地愛著。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編輯:黃鈺璇
審核:王 珺 劉亞偉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