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曾經廢棄的集裝箱
經過南科大附屬羅湖中學師生
共同巧手改造
搖身一變
竟成了“小小美術館”
成為學校新的“打卡點”
改造后??
改造前??
在改造過程中
學生們由傳統的“欣賞美”
轉變為“創作美”
讓廢棄集裝箱再次發揮作用
一起來看看改造過程吧
??????
看到校園角落廢棄的集裝箱,南科大附屬羅湖中學美術組孫兆兵老師提出“打造立體校園文化”的理念,通過藝術1+1+1+1,打造出“集裝箱壁畫+立體雕塑+小小美術館+校園文化展示”整合的新樣態。
孫兆兵表示,希望通過這種跨學科的項目,實施集裝箱改造計劃,讓學生們由傳統的“欣賞美”變為“創作美”,讓廢棄的集裝箱成為學校新的“打卡點”。
于是,孫兆兵老師帶領的壁畫藝術社團與潘建兒老師帶領的土撥鼠動漫社、陳麗瓊老師帶領的油畫社共同組成“創造者聯盟”,進行集裝箱彩繪草圖聯動設計,共創作出初稿40余幅。
為了決定最終的設計方案,學校還通過互聯網發起了一個投票活動,邀請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社會人士參與。共吸引了超1790人次投票,最終大家共同選出了一個最受歡迎的方案。
扮美集裝箱
根據草圖,孫兆兵老師帶領壁畫藝術社團20多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集裝箱上進行彩繪。一筆一畫,一形一色,同學們將所學的美術基本技能運用于實踐,在參與藝術創作中,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
壁畫藝術社團還以校園土撥鼠為主要形象,設計了主題雕塑。放置在集裝箱頂部的坐姿土撥鼠以學生為主視覺形象,雙手環抱寫有“我愛LHSAS”字樣的紅色愛心;放置在地面的站姿土撥鼠以老師為主視覺形象,雙臂展開呈擁抱姿態,擁抱每一個學生。整組雕塑象征著學生愛校、教師愛生的設計理念。
此外,同學們還立足“小小美術館”的主題,對周邊環境進行升級改造,讓現場更美觀、主題更突出。如今,“小小美術館”已經成為同學們課余最愛去的地方。
“小小美術館”不僅因美麗而吸引眼球,還用內容來“培根鑄魂”。學校品牌課程“羅湖橋:行走的思政課”項目學習成果成為了“小小美術館”第一期展示內容。
精彩的圖片、文字一一展示了近代以來羅湖橋的歷史、師生項目化學習的歷程及成果。在這里,師生們既欣賞了美術館的“美”,又感悟了思政教育的“魂”。
點亮美術館
通過實施集裝箱的“變身計劃”,師生們在項目化學習中,將美術、思政、勞動教育等多學科融合,用自己的雙手去扮美校園、豐富文化。
來源: 晶報(記者 顧蓉)
編輯:朱曉芳
審核:姚 平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