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
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
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
深圳市寶安區天驕小學(集團)天驕小學
協辦的廣東省中小學課堂教學
數字化評價與質量提升項目
2024年秋季學期省級教研活動(第1場)
暨廣東省中小學數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示范區教研展示活動
圓滿完成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海東、副研究員張林靜,深圳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何濤,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小幼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日福,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朱利霞,寶安區教育局數字化轉型專班成員,寶安區“廣東省中小學課堂教學數字化評價與質量提升”項目校領導、項目負責人,寶安區高中、初中、小學各學科教研員,寶安區CSMS項目組成員、數學教師代表,廣東省中小學智慧教育應用唐云波名師團、高雅名師團、徐春曉名師團、肖春光名師團成員,以及對此研究項目感興趣的老師等1400余人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參與了本次教研活動。
寶安區教育局高度重視教研數字化轉型,將CSMS工具的運用作為教科院數字化教研轉型的重點項目之一。目前,教科院已有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10多個學科的30位教研員,帶領70位學科教師開展CSMS工具的應用研究。寶安區獲評廣東省中小學數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本場活動既是寶安區運用CSMS工具促進教研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教研縮影,也是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的數學學科為促進數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跨學段教研活動。活動聚焦“CSMS工具助力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主題,通過主題分享、教研沙龍等環節,展示CSMS在數學學科不同學段、不同教研中的應用場景,探索“AI+課堂觀察”對促進教學方式變革的助力,為區域、學校、教師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從而助力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朱利霞就省教研院對寶安教育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謝,向出席和參加活動的專家與同仁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本次活動的主要任務有三個:一是探索CSMS工具如何賦能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二是分享寶安區運用CSMS進行教研改進的實踐經驗;三是探討高、初、小教學教研如何實現有效銜接。她期望通過進一步深化CSMS的應用,加速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攜手共謀寶安區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環節一
專題分享
高中組分享
西鄉中學高中數學教師王艷玲以《CSMS評價框架下“學生主體”觀測類別的課堂教學探究》為主題,分享了高中數學教學中CSMS系統的創新應用。她強調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主體性,展示了CSMS精準評價課堂,優化教學的功能與優勢。CSMS工具助力教師精準捕捉課堂互動質量,引導老師關注學生興趣的激發與思維的發展,使學生主動學習成為常態。王老師希望借助CSMS打造高中數學高質量課堂,支撐學生思維成長與知識延伸。
寶安中學(集團)高中部數學科組長李晶老師圍繞“CSMS賦能教研組內聽評課的高效實施“主題進行分享。她認為傳統評課存在主觀性強、反饋慢等問題,而CSMS以數據驅動,精細化評價,顯著提升了評課效率與質量。通過對兩節課例的CSMS數據分析,李老師展示了其在識別教學差異、優化教學實踐方面的獨特優勢,并強調教師應理性分析數據,結合學情與環境,優化教學設計,同時提升數據分析能力,以AI助力教研,實現教學質量與學生主體性的雙重飛躍,迎接數字教育新挑戰。
初中組分享
寶安區教科院初中數學教研員潘正剛老師圍繞《CSMS輔助下的循證教研實踐與探索》主題,探討了CSMS輔助下的循證教研實踐,說明了結構化教學模型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和提高解決真實問題能力中的重要性,并通過案例研究展示了其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體驗方面的顯著效果。就AI助力教育教研的未來,潘老師在多維度數據應用、學科核心素養融合和個性化觀察方案等方面提出了期望。
寶安中學(集團)塘頭學校初中數學周華杰老師在《運用CSMS推動初中數學結構化教學——以習題講評課為例》主題分享中,通過運用CSMS工具分析三節習題講評課課例,揭示了課堂調控與評價反饋的差異,強調提升思維激發與互動質量的重要性。周老師探討了習題講評課的設計策略,包括四何問題分布、師生互動優化等,并反思結構化教學的優勢與局限,為一線教學提供了富有實用性的指導。
小學組分享
寶安區教科院小學數學教研員張維國老師以《CSMS工具:助力“人人教研”邁向新高度》為題進行分享。他首先介紹了寶安區教科院倡導的“人人教研”理念,隨后以6位青年教師的實證研究為例,展示CSMS工具如何推動教師開展“人人教研”的生動實踐。CSMS工具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撐,為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CSMS報告的精準分析,為教師提供了個性化的改進建議,有效促進了經驗教研與實證教研的優勢互補,進一步增強了區內“人人教研”的創新力與持續發展力。
天驕小學(集團)天驕小學黃海珠老師以《基于CSMS對課堂教學的診斷與改進》為題匯報。她確定了研讀目標、上課錄課、生成報告、分析診斷的個人研究路徑,以“吃西瓜”課程為例,借助CSMS數據反饋,發現課堂教學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地調整。經過三次課堂的迭代優化,她的教學指標明顯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環節二
教研沙龍
深圳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何濤,深圳市教科院初小幼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日福,寶安區教科院小學數學教研員高雅,天驕小學(集團)天驕小學副校長袁伯維,寶安區榮根學校教師元小梅,圍繞“AI+課堂觀察”促進教學方式變革展開展深度交流。教研沙龍由寶安中學(集團)初中部教學處主任楊子廷主持。
何濤教授介紹了AI技術在課堂觀察中的應用現狀,指出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基于小程序的傳統工具,到集成式、多維度、細粒度的綜合性工具(如CSMS),再到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工具。目前,第二階段工具廣泛應用,正逐步向第三階段過渡,第三階段個性化工具能進行深層次診斷并提供學科本位的AI建議。何濤教授強調,這三個階段并非替代關系,而是相互疊加,共同促進課堂觀察工具的更廣泛使用與深化發展。
林日福主任認為AI在數學教學評估與反饋中作用顯著,尤其在助力青年教師精準決策方面。他提到,深圳多所學校已運用不同AI工具進行課堂分析,如CSMS系統,能快速提供精準數據分析,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即時反饋工具。這些工具不僅豐富了評價指標,還為教師提供了全面的“教學體檢”,幫助教師從語言、互動、問題設計等多方面找到教學改進點。林日福主任強調,AI帶來的數據支撐讓教師感受到教學改進的成就感,更加堅定教學改進的信念。同時,AI推送的個性化學習資源,也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發展。他呼吁教師要客觀分析數據,提升數字素養,用好AI工具。
從教研角度出發,高雅老師認為AI在推動教學方式變革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尤其對青年教師教學效果提升顯著。面對新舊交融的教學挑戰,她鼓勵青年教師以開放心態積極接納AI技術,要充分利用課堂觀測工具和學校硬件設施,創新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同時,教研人員需構建多樣平臺,如各類教研活動,以激發青年教師應用AI工具的熱情,并促進經驗交流。教師應主動探究AI工具的有效性、實施策略及數據精準度,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與優化。
袁伯維副校長作為教學管理層,特別指出政策對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推動作用。天驕小學已引進專業技術平臺,不僅實現了云端資源的便捷共享,還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讓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學校正與科技公司攜手開發AI生成性服務,旨在為每位老師量身定制個性化教學設計,從而有效減輕教學負擔,推動教學改革。他充滿信心地表示,借助這些先進的平臺和技術,每位老師都將獲得如同私人AI助教般的支持,對教學工作產生深遠的促進作用和變革影響。
作為一線教學實踐者,元小梅老師分享了CSMS工具在數學教學中的顯著成效。她通過數據驅動深入分析,精確捕捉課堂關鍵問題,并針對性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學習動力。元小梅老師將CSMS與個人教學經驗相融合,構建了一套個性化課堂評價體系,使得日常教學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她深感CSMS不僅是教學輔助工具,更是提升教學質量、規范課堂管理的得力助手。
接下來,沙龍聚焦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整合與創新,圍繞技術應用障礙、課堂教學挑戰、數據隱私倫理、未來發展趨勢及數學教育應用等核心議題展開討論,強調要理性應用AI技術,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育質量。通過數據驅動,以學生為中心,促進教育轉型與教師專業成長,引領傳統教育理念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革新。
環節三
活動總結
李海東在活動總結中充分肯定了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本場教研活動所做的各項籌備工作,高度評價了六位老師利用CSMS框架在不同學段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的深入研究,老師們通過定量數據分析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李海東強調,CSMS作為教師自我反思和教研的新工具,其關鍵在于如何善用并結合經驗性教研,形成“集體+個人”結合式的教研模式。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課堂觀察中的應用前景,李海東對教師們提出四個建議,鼓勵大家擁抱新技術、善用新方法、探索新路徑、總結新經驗,共同推動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次教研活動是寶安區
高、初、小數學學科青年教師
運用人工智能CSMS工具
改進課堂教學
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
一次實踐、展示與探索
未來
寶安區將秉持開放創新的態度
繼續深化教育數字化轉型
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提升教師數字素養
讓人工智能工具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服務于教學管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