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教育部印發通知
公布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
獲獎名單
深圳學子拿下高教主賽道4個金獎、6個銀獎、2個銅獎、1個入圍總決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1個金獎、1個銀獎、4個銅獎;職教賽道4個金獎、1個銀獎;產業命題賽道3個銀獎、2個銅獎。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由教育部等部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鼓勵青年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貢獻青春力量。(點擊查看)
產學研深度融合
硬核科技破解行業難題
近年來,隨著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高校在深圳創新鏈條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持續為深圳的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在全國總決賽中,深圳大學在高教主賽道摘得3個金獎,位列廣東省第一。這些涵蓋生物醫療、新能源、精密制造等領域的突破性成果,不僅彰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客的硬核實力,更折射出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態。
其中,深圳大學“織復再生”團隊歷時多年攻關,成功研發全球首款高分子組織修復仿生纖維膜。該材料不僅具有快速止血、降低炎癥響應的優勢,還能促進組織修復重建,并實現逐級降解。“織復再生”作為國內首個獲FDA批準的國產組織重建材料,打破了長期以來的進口壟斷局面,顯著降低了醫療成本。
南方科技大學的躍然視覺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裸眼3D顯示轉化系統,讓2D顯示設備能夠實時轉化制作播放裸眼3D顯示內容,致力于帶來技術革新與用戶體驗的雙重飛躍。
跨學科協作攻克民生難題
為應對通信光纜損壞影響通信質量的難題,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數據中心光互連智能感知模組”提出低成本、極簡的數字信號處理的通信與振動傳感一體化技術,能夠實時監測光纜狀態,對故障和外界干擾進行快速預警,加強數據中心光互連的穩定性,提升數據中心訓練、數據交換的效率,有效降低數據中心光互連運維成本。
團隊負責人馬凌飛表示:“腦卒中每年奪去了太多寶貴的生命。然而,我們相信,在科技和創新的力量下,可以做出實質性的改變。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復外骨骼設備是一個融合了多個前沿科技領域的成果,包括腦機接口、人工智能、柔性機器人和神經科學。”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以3金2銀的優異成績蟬聯全國職業院校金牌榜與獎牌榜雙料冠軍,連續多年穩居職教賽道榜首。
參賽團隊歷經8個月系統性強化訓練,深入企業車間與田間地頭開展實踐,將專業知識與商科素養深度融合,在技術攻關、項目協作及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該校通過“專業導師+產業導師”雙元指導模式,推動創新項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育人新范式。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紅大紫”創新團隊整合教育部、省、市多級平臺資源,與激光拋光技術行業頭部企業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提出紅外紫外雙激光束拋光新技術。
該技術有效解決高硬脆材料拋光過程中的裂紋生成、環境污染及效率低下等核心痛點,成功斬獲職教賽道金獎,實現該校在該賽項的歷史性突破。這一成果標志著學校“專精特新高”專業建設戰略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產教科深度融合提供了創新樣本。
此外,在其中針對基礎教育設立的萌芽賽道中,來自深圳中學、深圳市翠園中學、深圳市蛇口教育集團育才中學以及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的4個項目被廣東省推薦參加全國總決賽(點擊查看),最終全部獲得全國總決賽最高獎“創新潛力獎”。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深圳有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同時深圳產業鏈健全,擁有大量高科技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能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前沿科研成果也更易于實現產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