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出現錯誤
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糾正
以免孩子越錯越多
但你知道嗎?
有一個教育理念是:
教育孩子認識一個事物時
不要反復糾錯、反復教育
當父母把注意力
放在孩子的錯誤或缺點上時
這些部分反而會被強化
在放大鏡下看孩子的行為
會讓孩子缺乏前進的動力和勇氣
01
在小事上少些糾錯
給孩子一些建立自我認知的時間
心理學家武志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所幼兒園,孩子們在上畫畫課,老師準備了紅、黃、藍三原色顏料,并向孩子們介紹。到了自由涂鴉時間,老師指著紅色的顏料問其中一個孩子,“這是什么顏色?”孩子回答說:“藍色。”
很明顯,孩子答錯了,但老師沒有立刻給孩子糾錯,而是回答一句“好的”,便走開了。
有人好奇,老師為什么不糾正孩子,告訴孩子那是紅色?
老師解釋道,“如果孩子回答錯了,說明他當下的認知水平,還不足以將‘眼睛看到的色彩’與‘紅黃藍’一一對應。如果直接糾錯,可能會挫傷孩子的自尊,打擊孩子與色彩建立聯結的積極性;強行將一個抽象名稱灌輸給孩子,也會破壞孩子的自主體驗。”
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他們需要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世界,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世界,通過自身切實的體驗,來逐步建立自己的認知。孩子要摸到花、感受花,才能同父母所說的“花”聯系起來;自己聞到香味,才能明白這就是“香”。
在靠自己的體驗形成正確認知的那一刻,才算一次“完整的自主成長體驗”。在此之前,家長需要尊重孩子認知發展的規律,給予他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讓孩子在日常的體驗和積累中,將自己的認知與接觸到的概念相結合。
也許有人會擔心,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小錯誤不予糾正,孩子的錯誤會不會越來越大?為此焦慮大可不必,因為孩子成長中的大部分小問題,都可以通過孩子的自我糾正來改變。
比如在之前的故事中,當老師采取“不糾錯”教育理念后,一個月左右,那名孩子便自主掌握了對“紅黃藍”三原色的正確認知。
沒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學會的,也許是通過老師每周一次的色彩教學,也許是在與同齡小朋友交流中悄悄學會的。但如何學會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對顏色建立正確認知的過程中,這個孩子擁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他的自尊和自信也沒有因此受到打擊,還獲得了在探索中改正錯誤,自我完善的能力。
這就是“自主體驗”帶給一個孩子認知上的成長。

02
在小事上少些糾錯
引導孩子在差錯中成長
心理學家建議,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比如孩子對自己、他人或環境造成傷害,家長沒必要在一些小事和細節上反復糾正、反復強調。
這是因為,在早期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獲得靠自主體驗構建認知的能力,建立自我價值的能力,遠比讓孩子明白一件小事的對錯來得重要。
知識可以靠后天獲取,但在生命早期建立一些基礎能力的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其中包括形成自信自立人格的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構建認知的能力,以及自我糾錯的能力等。
相反,不在小事上糾錯,反而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
遇事不指責,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上。比如通過“替代性體驗”,讓孩子真切理解自己的行為后果。就像與其反復對孩子強調刷牙的重要性,不如帶孩子去一趟牙科診所,了解齲齒患者會經歷怎樣的疼痛,需要接受怎樣的治療。孩子在類似體驗過程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在父母耳提面命下多。
在指導過程中,多鼓勵孩子,提醒孩子看見自己的優點。當我們持續關注孩子的優點時,孩子的優點就會慢慢被放大。比如,當你鼓勵孩子“寫字間架結構很好”“這次考試大題答得不錯”時,通過捕捉并強化孩子每一個細微的進步,孩子就會覺得“我可以做得更好”,變得更自信,也更有積極性。
讓孩子知道,“會犯錯很正常,這不影響我愛你”。在孩子犯錯后,給予他積極引導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我依然愛你”。沐浴在安全愛意中的孩子會更加自信,也更加勇敢。面對困難,他會意識到“我可能做得不好,但不影響我值得被愛”。

03
在小事上少些糾錯
多帶孩子體驗世界
對于家長而言,比起糾正孩子的小錯誤,想讓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形成自信自立的人格,更應該主動帶領孩子去體驗、探索世界,與他人互動,讓孩子參與這個世界的運轉。
心理學家表示,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體驗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主體驗,即經由自己的親身經歷所形成的體驗;另一種是替代性體驗,即經由觀察他人經歷所形成的體驗。
這兩種體驗,是一個孩子與自己、與外界人事物建立聯結的基礎,能夠促進孩子自我感覺的形成,以及對事物正確認知的形成。
面對小事,比起時刻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像探照燈一樣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差錯,不如創造機會,在小事上讓孩子主動去嘗試,去探索,給孩子機會去感受自己行為導致的結果,去驗證自己選擇帶來的問題。
在探索中,孩子也許會暴露問題,但問題的存在,本身就是成長的機會。在小事中積攢的經驗,也會成為孩子將來面對大事的底氣。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要想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關鍵不在于反復糾錯,而是在于允許犯錯;關鍵不在于反復教育,而是在于允許體驗。允許孩子體驗,就是給孩子的成長創造機會,同時也是讓孩子的生命變得完整。
多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探索,在試錯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發現自己的力量。這樣,當雛鳥離巢,孩子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而自信的人。

來源:央視新聞 廣東教育 坪山教育
編輯:黃鈺璇
審核:蔡金花 杜金龍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本文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將在規定時間內給予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