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緊張、迷茫與自我懷疑、疲憊與倦怠、孤獨與壓力、逃避與拖延等,都是高考前常見的心理變化,考生們需要學會自我調節,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策略。要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要試圖否認或壓抑它們,因為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在高考前要學會一些心理調適的方法,主要關注認知調節、情緒調節、壓力應對、人際關系、營養和睡眠調節這幾個方面。
在高考前,考生需要對自己有清晰、準確的認知,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有些考生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從而失去信心;而有些考生則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對備考掉以輕心。考生還需要正確看待高考的意義,避免將其過度夸大或絕對化,要認識到高考雖然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即使結果不理想也還有其他發展機會。
情緒調節之所以關鍵,是因為積極的情緒能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反之,高考壓力大,考生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煩躁等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及時調節,可能影響復習效率和考試發揮。考生可以通過合理宣泄情緒(如運動、傾訴)、放松訓練(如深呼吸、冥想)等方法,保持相對平穩的心態,有助于在考場上正常甚至超常發揮。
高考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它來自家長、老師、社會以及考生自身。適度的壓力能激發考生的斗志,但過度的壓力則會成為沉重的負擔。比如,有些考生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目標,一旦達不到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壓力倍增。
應對壓力,考生要學會合理設定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反饋,增強自信心。同時,考生還可以通過運動等合理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讓身體分泌內啡肽等“快樂激素”,減輕壓力。
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睡眠是考生保持良好狀態的基礎。高考前,營養方面均衡即可,切忌過度“食補”造成腸胃不適。作息要規律,保障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的運轉,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有的考生為了多復習一會兒而熬夜,結果第二天精神萎靡,學習效率低下。
另外,有個別考生可能會出現考試期間失眠或難以入睡的情況。每年都會有部分考生出現上述情況,如果不急不躁、心平氣和地閉目養神,或者聽聽舒緩的輕音樂,也是一種休息,不會影響考試的發揮。
高考臨近階段的考生正處于“應激狀態”,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容易引發焦慮反應。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考生的心態。家長要遵循“三多三少”原則,即多傾聽少提問,多平常少特殊,多信任少指導,通過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讓家庭成為考生最穩定的“情緒避風港”。
傾聽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支持。當孩子傾訴時,家長請放下手頭的事情,坐到孩子身邊,保持適當的眼神接觸,用60%的時間傾聽,40%的時間回應,用“我在聽”“你剛才說到……很有意思”等簡單回應代替說教。用開放姿態鼓勵孩子表達:“看你若有所思,想聊聊嗎?”準備一個“心情便簽本”,讓孩子可以隨時梳理想法,宣泄情緒。要避免連環追問:“今天復習哪科?效率高嗎?”“這道題怎么會錯?”等有關考試的話題,因為,過多的問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熟悉的家庭環境能提供“安全基地”效應。高考前后,保持家庭日常作息和慣例,能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該幾點吃飯就幾點吃飯,平時有開電視習慣的家庭,電視音量調低而非關閉。用平常心交流:“明天穿的校服準備好了嗎?”聊聊輕松的話題:“看,陽臺的玫瑰花開得多好”,就像平時一樣自然。家庭避免搞特殊化的事項,如全家突然保持絕對安靜,反而會觸發心理上的“白熊效應”——越強調不要緊張,就越難放松。或突然大魚大肉,過度進補,導致腸胃不適。
自主性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需求。尊重孩子的學習計劃,信任孩子會做好復習安排,避免反復催促“快去復習”,而是默默提供支持,如準備好水果或一杯溫水。考后不問“考得怎么樣?”而是說:“辛苦了”,把焦點放在努力而非結果上,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支持,而非評價。
最好的鼓勵不是嘮叨,而是安靜的陪伴和堅定的信任。讓家庭成為考生最安心的“充電站”,而非另一個“考場”。家長要相信,在智慧的陪伴下,孩子們定能以最佳狀態完成這次重要的成長歷練。
審核:王 珺 劉亞偉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