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熱衷于“網梗”
不是小問題
孩子長期處于不良網絡環境
會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傳遞負面情緒
比如“杠精”一詞,在網絡上被注解為“抬杠成癮的一類群體”,這一群體通常不管別人說什么,先反駁了再說。
還有常見的被扭曲原意的詞匯:“口吐芬芳”是罵人,“睿智”是指別人能力差,“臥龍鳳雛”是說別人智商欠缺,行為搞笑。
蠶食規范用語
一些“網絡熱梗”刻意制造標新立異的字眼,如“報giao”“泰褲辣”等被智能輸入法記錄,使得部分誤用在互聯網而加速傳播。一些自媒體語言表達過于追求“網感”,錯字連篇、亂改成語等現象時有出現,難免會干擾孩子對漢字的正確認識。
“網絡熱梗”弱化了孩子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成為“文字失語”的一種表現。寫作文時,無意識地使用網絡用語,不習慣書面化表達;在各種“梗”的影響下,表達沒有邏輯,內容空洞而不自知;講話磕磕巴巴,表達不出正確的意思。
影響青少年發展
積極的網絡環境
需社會各方協同發力
同時,家庭和學校也是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絡爛梗”侵害的重要防線。拯救被“梗”住的表達欲,需要家長們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深度閱讀、一起聊聊天,讓孩子學會深度思考,讓孩子的語言輸出更為生動和完整,體驗多樣化的表達。學校也應在網絡素養教育方面增強重視,及時觀察學生的語言狀態,做好家校溝通,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文化。
當然,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并不是禁用網絡用語。語言具有時代性,網言網語的目的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胡言亂語、粗言鄙語,不規范的互聯網“黑話爛梗”對語言文字的規范和傳承是莫大的傷害。
治理網絡“黑話爛梗”是為了讓更多有新意、有文化的“梗”流行起來,只有在清朗的網絡空間中“有話好好說”,使用真誠友善、干凈清爽的語言文字,才能營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
來源:中國教育報 央視新聞
網信中國 首都教育
編輯:黃鈺璇
審核:蔡金花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