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展示
寶安區在落實“雙減”政策中的
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
近日
寶安區教科院舉行了
寶安區“雙減”展示活動(第一場 )
小學“課堂提效”專題展示
這也是寶安區教科院承擔的
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的重要活動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黨委委員、教學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鵬,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長潘希武,寶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吳永明參加活動。本次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除主會場外,在各學區以及各小學會議室設立分會場,共計一千多人參與。活動由區教科院院長彭茂發主持。
曾令鵬全程在線參與了本次活動,他表示,此次展示會聚焦“減負提效”,很有學術研究價值,也很有現實意義。
寶安區教科院著眼落實“雙減”政策,從區域教研的整體層面,對全區小學的教研體系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構建了指向學科育人的小學“適切”教學體系。在此體系統領下,各個學科提出學科教學主張和課堂教學模型,實現多路徑推動實施,并在各學科教研基地的一線實踐中得到落實和深化,使“適切”教學體系的不同要素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他勉勵寶安區的教師,繼續提高政治站位,抓住寶安區作為廣東省基礎教育縣區級教研基地的發展機遇,精準定位,以高質量的教科研水平,為師生成長賦能,全力打造廣東省基礎教育樣板區和樣板校。
潘希武認為,寶安區展示的研究方向是非常正確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要求我們必須做到“減負提質”,研究課堂提效,是很好的思路和做法。落實“減負提質”,教研部門大有可為,要結合“雙減”的落實,進行多樣化的探索,實施系統性的變革:一是要進行精細的頂層設計;二是要在實踐中系統推進,分類實施;三是要提供多方位的展示平臺;四是要強化和重視宣傳,多在學術會議上傳播。
同時,他還認為,我們要更新對課堂建模的認識,教學模型應是多樣化的、具體的模型,而不是抽象的模型,應引導教師在具體場景中建構出真正的模型。寶安區的研究方向很好,要結合每個學科開展多種探索,開發出大量具體的教學實踐案例與模型。相信持之以恒做下去,寶安區一定能夠呈現更多的驚喜。
吳永明表示,本次展示活動主題精準,抓住了向課堂要質量這個教育系統不變的話題,教科院帶領教研員以課堂為抓手推進工作,切中教學要害,卓有成效。展示情況表明,教研基地校落實情況良好,希望未來繼續落實“雙減”政策,打造高效課堂,不僅要給學生減負,也要認真研究如何給老師減負,讓老師們熱愛課堂,讓孩子們愛上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雙減”工作是黨中央和國務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雙減”工作,在省、市教科院的指導下,在寶安區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寶安區教科院結合“廣東省基礎教育縣(市、區)教研基地”項目的深入推動與開展,圍繞“構建特色教研機制和方式、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實施體系、教師專業發展”三個方面,探索構建“全程、全域、全效”的三全教研體系,推進與“雙區”建設相匹配的高質量教研新經驗、新樣態、新路徑,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統籌推進“減負提質”工作中,區教科院小學教學研究部引領全區小學樹立“優質、均衡、綠色”的質量目標,倡導“全面育人、夯實基礎、融會貫通”的教學理念,并凝練學科教學主張引領學科發展,如小學語文——促進語言思維發展的文化集成教學、小學數學——深度理解、多元表達、小學英語——音正達意、浸潤融合等。
區教科院小學教學研究部主任劉瓊以《建構小學“適切”教學體系, 綜合協同推進“雙減”落地》為題對寶安區小學“雙減”整體情況進行匯報。
寶安區著力建構與實踐“指向學科育人的小學‘適切’教學體系”,整個體系分為理念、實施、評價、支持四個系統,彼此相互關聯又相互支撐。在從理念共識轉向實踐落地的過程中,小學教研部確立了以課堂建模為抓手,引領青年教師先站穩講堂再形成風格,為薄弱老師提供抓手,促進區域均衡。她表示,每個學科都嘗試通過把握核心問題、情境創設、策略方法、基本流程來構建有范式意義的課堂模型,雙減背景下更強調重點研討與實踐作業的當堂完成。
小學語文教研員陳國富從寶安區小學語文教學角度闡述了“發展語言思維的文化集成教學”主張及如何建構“讀寫靜思”課堂教學模型。他表示,文化集成充分體現文化自信是語文課程的首當之任與發展方向。構建“讀寫靜思”課堂模型的重點,是“一個核心”“三靜心”。“一核心”是設計一個合理的核心問題;“三靜心”包括:靜心讀背、靜心書寫以及整節課師生靜心示范。“讀寫靜思”課堂教學減假問題、碎問題,減超前超標,減機械重復的書面作業……增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增閱讀朗讀背誦,增思維訓練……有了“適切”的“減與增”,課堂實效“倍增”,倍增思維訓練、語言理解與運用、民族文化自信心,倍增興趣、能力與素養。
壆崗小學梁珊老師以古詩詞教學為例展示了“讀寫靜思”課堂教學模型在教學中的應用。她用兩堂詩詞課展示了課堂教學中基于核心問題,以讀為手段,分疏通讀、想象讀、鑒賞讀、體悟讀四個階段,用寫來輸出,按識字與默寫、批注與摘錄、引用與化用三個層次,將靜思貫穿教學中。
通過體悟誦讀構建詩詞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引用詩句表達自己內心,以化用與創造提升詩意表達能力。
寶安區實驗學校陳瑾瑜老師分享了該校打造英語課堂模型的經驗。作為學科教研基地,學校一直踐行“音正達意,浸潤融合”的學科主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以主題引領,語境帶動,開展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意識的語篇教學。以解讀、建構、生成三個主要步驟,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類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思維加工,把語篇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內化文化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達到英語課堂教學指向學科育人的最終目的。
英語科組結合對“音正達意,浸潤融合”和“解讀建構生成”的理解,運用“作業單、問題鏈、思維導圖”等多種“scaffolding”(教學腳手架),融合學習主題、學習活動、學習情境和學習資源等關鍵要素,實踐“課堂建模”的校本化,將工具嵌入英語單元教學全過程,使知識、能力、素養互通互融。
建安小學的熊婉老師在分享時表示,小學科學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物理、化學等學科領域,非專業的老師占比較大,即便是專職老師專業覆蓋也很難這么廣;年輕老師經驗不足,有時會偏離方向;科學老師的課時多,年級跨度大,所以更需要提高課堂效率。
建安小學的老師們嘗試梳理不同的課型,建立一種公示性的課堂教學模型。課堂建模有理論依據的支撐,有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可以幫助老師們宏觀把握教學程序,理清整體之間關系。這種課堂模式有序性和操作性非常強,可以讓老師高效備課。學習教學建模,要先入模再出模,老師們要不斷優化模式,走出模式,努力創建適合自己的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教學方案。
寶安小學數學科組長程紅霞帶來題為《以校本教研為抓手,實踐“問題引領”》的經驗分享。
學校數學科組基于寶安區提出的“深度理解 多元表達”數學教學主張,實踐并探索了以“情境—探究—應用”為框架的小學數學“問題引領”課堂教學模型。致力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基本問題為引領,以具體任務為驅動,通過提煉問題、理解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拓展問題四個教學模塊,引領兒童經歷“獨學—互學—辯學—用學—拓學”的深度學習過程,形成可以“帶得走的能力”。這一模型以單元整體研究為內容,以科組專題研修為方式的校本教研設計。通過“問題引領”課堂模型實踐,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發展,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以提升。
此次“雙減”展示活動
總結了寶安各小學學科教研基地校在
落實國家“雙減”政策中的
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
未來
區教育局將會通過
示范引領建構小學“適切”教學體系
綜合協同推進減負提質真正落地
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為孩子們創造
輕裝上陣、健康自在的成長環境
內容來源:南方教育時報、寶安日報
本期編輯:小樂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