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課鈴聲變成詩樂童謠
還能根據季節變化播放“當季”詩詞
這樣的鈴聲你羨慕嗎?
全校學生寄出4000多封手寫信
見字如面的心靈對話
“家長都看哭了”
(點擊圖片可查看往期報道↑)
山水為卷,步履成詩
深圳上千名學生遠足20公里
在流動的美育教科書中沉浸式成長
(點擊圖片可查看往期報道↑)
讓美育跳出畫板與琴鍵
浸潤到青少年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深圳學生在堅持的“一件事”中
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
2025年3月,深圳在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開展學生“美育一件事”工作(←點擊可查看往期報道),旨在推動學生每年堅持做好一件事,通過“小切口”推動“大美育”,幫助學生打好人生底色。
在大美育觀的引領下,深圳希望打破傳統美育的邊界,讓美育不局限于藝術技能或美學知識等藝術課的“小概念”,也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的單一維度,而是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各學科,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推動形成“時時、處處、事事、人人”的大美育發展格局。
在深圳各個學校里
美育的創新探索
正以多元而靈動的姿態徐徐展開
一場以美育撬動教育生態躍遷的變革
正在鵬城蓬勃生長
“以詩育美”
讓韻律美成為學生每日的生命律動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每周一升旗儀式上,隨著平仄起伏的韻律,清脆純真的童音在深圳市蓮南小學的操場上回響。
中華詩詞作為承載著民族審美密碼的經典,正通過學校獨創的“升旗詩禮”浸潤著孩子的心靈,傳統文化不再是課本里的字符,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律動。
(點擊圖片可查看往期報道↑)
詩心播種下,蓮南小學語文老師周璐不僅指導學生創作了上百首古詩,更將這些稚嫩卻真摯的詩作結集出版,成為孩子們最珍貴的畢業禮物。“孩子們學習詩詞不在于會背多少詩,而在于讓孩子們從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詩意與美好。”周璐談到。
“我們通過‘以詩育人’,讓學生感受‘浸于詩、潤于心’的變化,而這一切的核心是‘貴在堅持’。”蓮南小學負責人透露,學校通過詩教,引導學生持之以恒,每日浸潤在傳統文化之美里,潛移默化地實現以詩啟智、以詩潤美、以詩化人的育人效果。
一件小事潤美育
小小鞋盒傳承中國美學文化
在“鞋盒里的中國”項目課程中,孩子們收集舊鞋盒素材,通過查閱資料,構思布局、設計細節等方式,把歷史、人文、自然、科技融合進一個小小的立體空間,把舊鞋盒變成了一件件“藝術作品”。
有學生通過精巧建模復刻潮汕工夫茶藝場景;有以微縮景觀再現歷史文化名城地標建筑;更有創新者運用光影交互技術讓敦煌壁畫翩然靈動……這些承載文化基因的創意作品不僅構筑起流動的美育成果,更形成“創作—展示—啟發”的良性教育生態。
“它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會發現生活之美,在創造中懂得責任擔當。真正的美育,就應該這樣扎根生活、服務社會、創造價值。”學校負責人感慨道。
把藝術展搬進幼兒園
孩子們像藝術家一起“玩轉”藝術
深圳市第二幼兒園通過公共藝術展進校園、與藝術家共同學習、創設“園中館”等,積極為師生創設展示的平臺,激勵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在藝術探索與創造過程中,孩子們也在藝術的滋養下自由成長、勇敢創造、快樂表達。
2024年夏天,深圳市第二幼兒園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展大遷徙”,把一場藝術盛宴搬進幼兒園,并更名為“詩與藝術——孩子們一起玩”的藝術展(←點擊可查看往期報道),一次教育與藝術融合的“創新實驗”悄然成型。
幼兒園極力創造“最大”的美育空間,以音頻、圖片、視頻、實物、景觀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為載體,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座沉浸式互動體驗的藝術殿堂。在這里,孩子們在幼兒園生活、學習與成長歷程中的體驗與表達,都能成為“詩與藝術”的作品。
“眼睛、放大鏡、望遠鏡、轉換器”工作坊現場
教師們也在不斷學習藝術家的視角和創作方法,挖掘契合幼兒階段的美育浸潤教學方法,讓美育以更適宜、更有效的方式融入幼兒教育,更好地理解、欣賞和支持孩子們的創作與表達。
讓每個學生
都成為美的創造者與傳播者
南山區蓓蕾幼教集團龍瑞幼兒園打造的“繪本之夜”,成為了家校互動,以美育人的一場盛宴。在這場沉浸式場景藝術中,孩子們擁有了一個夢幻童話宇宙。
以《團圓》《野獸國》《飛吧,梅爾》《遇到你,真好》等7部獲國際獎項的繪本作為創作藍本,幼兒、家長與教師各盡其能,共同創作。當家長們在“電鋸”與畫筆間重拾童真,當孩子們目睹繪本角色躍出紙面,一場關于美的啟蒙正在發生……
展臺前,一艘立體的海盜船震撼登場,二維繪本解構為了可觸摸的空間。每個細節都暗藏教育密碼:各類材料融合的肌理培養幼兒色彩感知,充滿童趣的故事場景訓練幼兒空間思維,高達3米的互動裝置激發幼兒垂直空間的想象力……
“這是沒有圍墻的大型創作現場,用環境浸潤替代知識灌輸,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美的創造者與傳播者。”幼兒園負責人表示,當教育回歸生活現場,美育就變成了可觸摸的生命體驗。
以生活為課堂,以文化為底色
以“小切口”推動“大美育”
在深圳這座城市
美育是看得見的風景
是聽得見的韻律
更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它讓每個孩子都能在
文化的土壤里生根發芽
在美的浸潤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部分素材來源:南方都市報(記者 周正陽)
編輯:黃鈺璇 朱曉芳
審核:王 珺 劉亞偉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