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大會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為主題,各國教育部門負責人、國際組織負責人、國內外大中小學校校長和師生代表、數字技術企業代表以及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共商全球數字教育的未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是教育部主動發起搭建的品牌性多邊交流合作平臺,已于2023年在北京、2024年在上海分別成功舉辦了兩屆。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回應聯合國全球教育變革倡議,迎接智慧教育新階段、樹立新標準、探索新路徑,充分發揮智能技術的變革性力量,創新教育內容、重塑教育模式、重構教育形態,攜手推進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與變革。
其中
深圳市龍崗區千林山小學的AI課堂
亮相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受邀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平行會議作分享
向世界推介“深圳經驗”
一起來看看~
深圳市福田區
《讓每個人都擁有專屬AI:從孩子開始》
5月15日下午,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基礎教育平行會議上,福田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巍以《讓每個人都擁有專屬AI:從孩子開始》為主題,分享教育人工智能全域應用的創新實踐,向世界呈現人工時代教育要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福田答案”。
此外,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現場還推出了10個單位展板,福田案例位列其中,展示了福田教師創新“輕量化”策略,突破AI落地三大壁壘的數智化破局之路。
1.出臺一個應用政策:印發教育人工智能全域應用25條舉措,系統謀劃、鼓勵、支持學校融入人工智能時代。
2.上線一個生態門戶:“i福娃”教育智能應用生態門戶,匯聚了40多個安全可靠的智能模型和工具,讓智能應用創新實踐互聯互通。
3.落地一項示范工程:啟動“十百千”工程,建設20所項目校,打造100個應用場景,培育1000個實踐案例,實現“校校有場景”。
4.培養一支先鋒隊伍:校長、教研員、骨干教師組成人工智能先鋒隊,教研先行、全學科落地,開發18冊《AI可以這樣用》指南,實現“人人能參與”。
5.打造一個產業聯盟:聯合深圳企業,打造教育科技產業創新聯盟,讓教育促進技術創新,科教、產教深度協同。
6.建立一套倫理規范:出臺教育人工智能應用規范,負責任、有選擇、守底線地推動人工智能應用。
例如,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的AI創新實驗室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藝術家一樣設計、像工程師一樣創造。該校的六年級學生王嘉人,借助AI研究候鳥遷徙路徑并創作科幻作品(點擊查看往期報道),“鯤鵬徑”動物通道等創意項目也在學生的創想中成為現實(點擊查看往期報道)。
在傳統文化領域,深圳學生用AI模型將景泰藍、皮影戲、中國武術、書法等傳統文化制作成AI小程序,以“AI+科創+中華文化”的模式,賦能傳統文化廣泛傳播,讓傳統文化重煥新生。
福田區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生態,以“全域應用”探索數智教育的新范式,致力于構建智能時代創新實踐、優質公平的教育新生態。
深圳市南山區
《規模化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南山行動》
5月15日下午,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數字教育發展與評價平行會議召開,南山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珺以《規模化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南山行動》為題作經驗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南山經驗”成功入選教育部《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2025)》。
隨著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推進,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目標模糊、資源更新滯后、教師智能素養不足等問題愈發突出。南山區歷時6年探索,以“素養筑基、教學變革、生態匯創、機制護航”四維路徑,構建起全域覆蓋、分層培養、資源協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
1.構建三位一體支撐體系,實現AI學習“隨時隨地”。南山區按照“分層遞進、動態更新、智能輔助”的推進思路,打造“課程-平臺-智能體”教育體系。
2.打造三級課堂樣態,推動AI學習“深度求索”。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南山區構建“普及—提升—高階”三級課堂樣態,為每個孩子提供適配的AI成長路徑。
3.構建社會化育人生態,促進AI學習“學創共進”。依托區域科創優勢,南山區突破傳統教育邊界,形成“校企共建、基地聯動、協同創新”的社會化育人生態。
4.完善四位一體保障體系,確保AI學習“長效常新”。南山區以制度創新為抓手,構建“政策引領-協同育人-校際共建-師資培育”保障體系,為人工智能教育保駕護航。
南山區推動各校組建“AI+教育”教研組,聯合區域、學校與高校成立“1+1+N”學習共同體,強化師資培養;試點先行構建人工智能教育聯盟體,培育37所人工智能標桿校,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歷經多年深耕
南山區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
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
為區域教育創新發展
注入強勁動能
開發出全域三級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探索出四維一體的區域AI教育范式
構建出人工智能教育三階能力發展體系
……
南山區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實踐,不僅為學生搭建了接觸前沿科技、培育創新思維的廣闊平臺,更以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提供了“南山樣板”。
審核:王 珺 劉亞偉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